MyNikko.com
  FAQFAQ    SearchSearch     RegisterRegister 
 ProfileProfile   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   Log inLog in 

海角七號
Goto page 1, 2  Next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MyNikko.com Forum Forum Index -> 文章收藏
View previous topic :: View next topic  
Author Message
Guest






PostPosted: Tue Sep 23, 2008 9:21 pm    Post subject: 海角七號 Reply with quote

中文片名:海角七號

英文片名:Cape No.7

台灣首映日期:2008/台北電影節

台灣上映日期:2008/08/22

國別:台灣

類型:愛情、音樂、喜劇

導演:魏德聖 (賽德克巴萊)

編劇:魏德聖 (賽德克巴萊)

演員:范逸臣、田中千繪、中孝介、林曉培、民雄、應蔚民(夾子小應)、李佩甄、梁文音(星光傳奇)、馬念先、林宗仁

發行公司:博偉

製片預算 / 北市票房:5000萬台幣 / 8426萬(33天)

中文官方部落格:http://cape7.pixnet.net/blog

一區DVD:尚未

三區DVD:尚未

劇情簡介:恆春,台灣南端的小鎮。從台北失意返鄉的年輕樂團主唱阿嘉(范逸臣),在
繼父的安排下,當起了小鎮的郵差;來自日本的過氣模特兒友子,不知怎麼地被迫留在
恆春,做起演唱會的相關工作。為了爭取難得的表演機會,阿嘉的繼父發起自組樂團的
活動,樂團的成員則來自當地居民;小鎮看 似不比大城,美好轉機卻在心念一轉處。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ue Sep 23, 2008 9:26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電影「海角七號」在蕭條的國片市場裡,逆勢創下台灣破億票房佳績,戲裡飾演老郵差
「茂伯」的林宗仁,魅力更是無法擋,昨(19日)晚他恢復現實生活中北管樂團團長的
身分,帶領團員公開演出,吸引大批年輕的影迷到場聆聽,魅力果真不同凡響。

「挖係國寶啦!」這是電影「海角七號」裡「茂伯」林宗仁的口頭禪,隨著電影爆紅,
「茂伯」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在現實生活中,飾演「茂伯」的林宗仁其實是傳統北管
樂團的團長。19日他帶著團員到板橋演出,立刻吸引大批影迷到場支持,現場座無虛
席,但畢竟大家是衝著電影去的,有些年輕的影迷在北管演奏過程裡還是不小心睡著
了,等到演奏會結束,「茂伯」立刻站到台前來,和苦候多時的影迷們互動,現場立刻
熱絡起來。

一位影迷提問,「茂伯,你有收徒弟嗎?可以收我為徒嗎?」林宗仁笑著說,「收徒
弟?要北管的嗎?還是罵人的?」

看到自己的超人氣,林宗仁只是微笑,電影讓大家注意到他,他則希望有更多人和自己
一樣愛上北管,林宗仁說,「(這麼多影迷)很意外,最近覺得很不習慣,(出門)要戴帽
子啊,戴太陽眼鏡啊,儘量不要讓大家認出來。」

現場民眾搶著和茂伯拍照簽名,林宗仁全都來者不拒,可見無論是電影裡,那個草根性
十足的茂伯,還是現實生活裡熱情的林宗仁,都是影迷的最愛。(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記者梁貽婷、吳建宏)

海角七號暴紅 「哇係國寶ㄟ」憨厚茂伯人氣超高
(2008/09/16 00:20)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電影「海角七號」暴紅,也讓裡面經典對話成了網友間熱門的討論話題!其中以最具話
題性的茂伯一句「我是國寶ㄟ」,讓人噴飯印象深刻,另外,當男女主角在海邊緊緊相
擁,范逸臣一句「留下來或是我跟妳走」,也讓許多人心都跟著碎了!

「想說這兩條都沒用到,難道不能把他剪掉?」這股帶著傻氣又純真的口吻,不僅讓電
影「海角七號」裡頭的茂伯一炮而紅,他的台詞也隨著電影正夯成為經典。

「我是國寶茂伯啦!」這一句傻呼呼的口頭禪,讓大家回味再三,儘管沒有大卡司加
持,「海角七號」小人物演員各個超獨特,他們的對話當然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賣小
米酒的馬拉桑熱情洋溢,不僅看到人就先大喊,馬拉桑表示親切還有自創的行銷術語,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讓人不注意都很難」。

另一位機車行師傅水蛙,則是因為反應機靈笑話百出,在一場他和尼姑的對話當中,尼
姑說「阿彌陀佛,這位菩薩」,不想化緣的水蛙竟然接說「阿彌陀佛,我不是土虱!」
讓一向嚴肅的比丘尼也啼笑皆非。

一幕幕讓人噴飯的搞笑經典語,「海角七號」中浪漫的愛情對白,當然也不可或缺,當
男女主角在海邊緊緊相擁,范逸臣的這一句「留下來或是我跟妳走」,想必讓許多人心
都跟著碎了。(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薛宇珊、陳奎宏)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Wed Sep 24, 2008 10:35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這不只是今年電影院的奇蹟
(2008/09/25 00:36)幕後黑手  

這裡是海角七號,從六十年前的那天開始,仍舊沒有終點。

「留下來,或我跟妳走。」

很久沒有看國片了,更久,沒有到電影院裡看國片,上次在電影院裡看電影也是好一段
時間以前的事,這回讓我走入電影院的並非好萊塢大片,而是一個發生在台灣南端的故
事。

一直以為科幻動作鉅片只屬於好萊塢,優美純愛電影則是日本電影專屬,其他的或多或
少也有好片,但國片就是湊不上那一角;去年至今,確實漸漸有種國片將要抬頭的感
覺,到了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總算一鼓作氣宣洩出來了。

我們也許拍不出科幻大戲、可以不拍純愛電影,但,不能不拍你我都在的台灣的故事。

「海角七號」背景在屏東恆春,吹起樸實晚風的南國在電影中讓人扎扎實實欣賞到它的
美麗,劇中人物的對話與台詞,在在顯示著台灣的風土民情,對部份人而言,粗口方言
可能不那麼中聽,但我們每個人生活中幾乎天天都會聽到的國罵卻在片中表現得如此自
然,聽到了,還會在電影院中發出會心一笑。

幹聲連連的國罵從貼近真實的人嘴裡飆出來,竟會變成一種玩味,這也是「海角七號」
所顯露的特點之一:簡單、自然。

有的人將注意力放在南國美麗風光,有人把焦點擺在片中人物關係,自然也有人看出魏
導想藉著一部電影透露什麼樣的人文訊息,也許魏導不那麼強調現實、也不真想去探討
社會上的一些問題,但勾出了問號,就會讓仔細看電影的人發想,究竟其中蘊含了什麼
樣的意義。

當山林BOT、土地BOT、連海都要BOT的時候,我們得到、又失去了什麼?

當國寶大師只能在你我家的屋簷下,孤單地彈奏樂器時,誰真的在乎誰是國寶?

當刻板想法在心中生根時,要怎麼相信或扭轉其實年輕人很肯打拼的印象?

當大男人主義早已習慣且自然於電影中,聽到阿嘉跟友子說「留下來,或我跟妳走」的
時候,有沒有人覺得這傢伙很有新時代男人的魅力?

「我不是拋棄妳,我是捨不得妳。」

六十年前,因為日本戰敗而不得不離開台灣的日本教師,懷著一段不被時代與背景允許\r
的師生戀、隔著重重大海掩埋了數十年的思念,離開人世後,六十年前的信件才終於送
到台灣,一個早已不被人們記得的地址,如何送到收件人手中?

「海角七號」確實是一部值得再三回味的電影,實際看過後才了解無怪乎有人能夠看了
好幾次還想再看。魏導謙稱這部電影的深度與厚度其實沒有那麼好,把電影能夠破億狂
賣的功績歸於台灣民眾對於時局不佳的投射作用,在我看來,魏導運鏡與情緒掌握在現
在的台灣電影圈都難能可貴,一部電影能不能賣座,靠的不是廣告,而是觀影後的口
碑,這麼多人陸續推薦身旁親友上電影院看電影,就代表這無庸置疑是一部成功作品。

電影從男女主角到所有配角,都扮演得恰如其分,沒多出來的、也沒有少掉的,每個演
員都是讓這部電影能夠成功的重要元素。

電影的結束雖然讓人有種還想知道後續的感覺,卻也正是成功的表徵,如果不吸引人,
不會讓人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了?留白的部份,就是給觀眾最好的回饋,每個人都
可以在腦海中編織一段屬於自己的結局。

電影散場後,看到許多阿公阿媽也來到電影院裡看「海角七號」,我不知道阿公阿媽們
是不是同一個老人會的會員朋友,可是,聽到一位阿媽跟身旁的阿公用日文說話,嘴角
還露出一抹微笑,即便我聽不懂,從他們的臉上還是看出滿足的歲月痕跡。

時代隔閡的思念,也許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能體會吧!

「有愛情,才有思念吧!」

電影中許多台詞都一一在網路上發燒,除了茂伯的「哇係國寶」爆紅之外,其中,讓我
印象最深刻的是劇中樂團即將登台演出前,友子拿著在機場買的幸運珠串分送給大家
時,團員勞馬先是婉拒友子的勇氣之珠,這時友子跟他說「有愛情,才有思念吧」;
友子那時的微笑直接呼應到最後,勞馬將勇氣之珠還給友子時,同樣的話再回贈給她,
這段安排讓我覺得巧妙,原來愛情中的勇氣在不同的背景下,還是有共通之處。

亦如同中孝介在車上對於友子的失神低愁,回問了一句:妳難道不期待彩虹嗎?風雨過
後能夠天晴,即便失去了風雨前的那片天空,隨之而來的,誰又知道不會更好呢?

當人會開始為了另一個人靜下心緒而出神,是喜歡嗎?是愛情吧,所以才開始思念了啊。

是喜歡它嗎?是愛上「海角七號」吧,所以才開始找尋電影中的足跡了啊。

這不只是今年電影院的奇蹟,更會是打動你我心中綺夢的驚奇,還沒看過的朋友請務必
到電影院看看,尋找心目中的「海角七號」吧!

那裡是海角七號,從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起,依然沒有終點。

http://www.nownews.com/2008/09/25/142-2340133.htm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hu Sep 25, 2008 2:29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1)
陳凱劭

海角七號是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台灣電影!也將會近二十年來最賣座的台灣電影。這部
電影妙處,幹,不說了,去看了就是了。

這部電影的諸多特色,在網路上已有數以萬計的評論,不過,絕大多數網路寫手,因為
年齡的關係,未觸及到一個核心,而這個核心是導演魏德聖在接受訪問時特別提到過
的,也是貫穿整部電影頭尾的主線,那就是1945年終戰後,引揚歸國的日本內地人。

海角七號預告片中,一開頭,是昭和20年,日本內地人,從台灣搭乘高砂丸(Takasago Maru)
引揚歸國。

導演魏德聖接受自由時報影劇記者藍祖蔚先生訪問時提到(我從小就在民生報影劇版看
藍先生寫文章了):

對,歷史上你很少看到一個時代是這麼平和結束的,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各
地的日本人都落荒而逃,被打著轟著趕上船,東北如此,韓國亦然,只有台灣的遣返是
和平落幕的,為什麼?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自然是原因之一。

另外,則是台灣人和日本人一直維持一種有愛有恨,卻又不知道該愛或恨的矛盾情
緒,後來研究歷史才知道,統治台灣的主力是日本海軍,接受過民主思潮,其他地區則
是出身武士家族,粗暴殘酷的陸軍,日本人其實是把最有訓練的軍隊派駐在台灣的,因
而有了一些愛恨夾雜,難以分辨的情緒,所以《海角》就回到歷史的原點,回到一個分
不清愛恨與遺憾的歷史時刻。

平和結束確是歷史事實

魏導演講的「平和結束」確是歷史事實,從1945年八月中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一直到
陳儀佔領當局一行人十月底飛機降落台北松山機場前,這兩個多月,台灣其實是「無政
府」狀態;原日本植民官僚及軍人,自動不執行政府權力,由台灣各地仕紳出面維持地
方秩序,或組成名字叫「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在維持。

台灣全島只有零星的日本警察大人,因為以前太囂張,被台灣人圍毆報復,但都不嚴
重,很快被勸開。大多數日本軍公教商人,並沒有被台灣人騷擾,並沒有被搶劫,台灣
人對日本人依然有起碼的尊重。以前蔣幫國民黨拍的電影電視,常演到終戰後全島日本
人被台灣人羞辱,彷彿台灣人是浪人鱸鰻,這是蔣幫自已編的。

台灣人在當時,引頸企盼中國政府軍隊早日來台,到港口空港熱烈迎接(甚至天天到港
口去等,等了好幾天都沒等到),那是出自內心,自動自發,也是歷史事實。

台灣人興奮也有另一個理由,就是再也不必躲空襲警報,美軍爆擊,不需要疏開到郊區
了。

http://blog.kaishao.idv.tw/?p=2146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hu Sep 25, 2008 2:33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2)
陳凱劭

引揚的傷痕

「引揚」(Hikiage)一詞指的是終戰時,日本本土外的日本人;例如在滿洲國、朝
鮮、南洋、中國、台灣,戰後歸國,一般而言「引揚」用在「非戰鬥人員」(但也不那
麼絕對),戰鬥人員多使用「復員」一詞。

1945年日本投降前,估計全台灣大約有30-40萬日本內地人(含家屬)。這些人裡
面,有派駐來台的軍人(階級從將官到低階士兵),有官員(總督府高官,地方官
員)、教師(各級學校)、學者(大學院校)、技術人員(電力、水利、水道水、
郵便局),也有平民及商人、醫師等等。

除了因上級命令調動來台的軍人與最高階官員以外,大部份來台日本人,其實都是在日
本內地招募或志願來台的。以九州為最多,所以台灣老一輩歐吉桑毆巴桑,日語普遍是
九州腔的。

他們沒有被強迫,所以對南方島國高砂台灣,有所幻想,甚至有所期待。來台以後,
甚至在台灣成家立業(台日人1932年以前,理論上不能通婚),也有人老死葬在
台灣,甚至明石總督也葬在台灣。也有一批研究台灣學的學者,在1945年以前就立定
志向,要以台灣做為畢生研究場域。

來台灣的理由與原因不同,會影響對台灣的認同程度。同樣是外來者,逃亡來台的與
志願來台、因任務被派來台者,對台灣觀感認同,自然明顯不同。

就像第一志願考入台灣大學者,與聯考亂局中被命運分發者,與推薦甄試入特定校系
者,對所屬校系的認同也大大不同。

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長崎丟下兩顆原子彈,終結了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
10月,美國派中國戰區領導人,重慶方面的代表蔣介石元帥,去台灣與北越接受
日本投降。日本在台灣的植民統治,已畫下句點。

接下來,就是在台日人陸續返國;大概在1946年初,僅留下約三萬多位技術人員及
學者教師,稱為「留用」,其餘三十多萬日本人,已「引揚」歸國。

被「留用」在台灣的日本人,原本也只是短期任用,等到交接復原任務完成,或陳儀
佔領當局從中國招募到適當人員後,就陸績引揚。

1947年的228大屠殺之後,留用的日本人被引揚數達到高峰,因為陳儀佔領當局懷疑
台灣人與チャンコロ的衝突背後,有這批與台灣人語言可以相通且交情深厚的日本人
在幕後唆使。其實留用日人才沒那麼大膽子,也沒有此動機。

台灣人後來群起反抗來接收劫收的チャンコロ,是自然感受,不需留用日本人加油添
醋。1947年中以後,還待在台灣的留用人員,僅剩少數,最後一批是1948年底到
1949年初引揚歸國的。

當年在台灣的日本人,並沒有自由選擇留在台灣的權利,早晚都要引揚。印象所及只有
少數幾位,例如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1886-1972)被台灣農林廳以顧問專家任
用,還待到1957年才退休歸國,這是特例。當然1949年後另有一批原日本將校被
蔣介石聘任來台擔任軍事顧問,被稱為「白團」,但這批人大部份在戰前沒待過台灣。

戰後引揚歸國的在台日人,多有悲慘的遭遇。首先,他們在台灣的不動產,全數充公
沒收(說充公也不全對,有些產業跑到人民團體中國國民黨名下或某些劫收大員
名下),在台灣蒐集的珠寶古董字畫傢俱,僅能露天街上拍賣或贈送台灣友人。每個
日本人只能帶三件隨身行李,與一千元現金離開台灣,即使值錢物品之前賣掉,錢也
帶不走,因為上船前會有嚴厲的搜身。學者在台研究成果,則僅能寄託台灣友人收藏,
一直到1950年代末台灣再度有條件開放日本人來台觀光時才取回。

http://blog.kaishao.idv.tw/?p=2146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hu Sep 25, 2008 2:51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http://blog.kaishao.idv.tw/?p=2146

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3)
陳凱劭

很多日本人把錢財物品甚至房舍贈送在台友人。這裡面鈔票最沒有用處,因為受贈的台
灣人,除非有花掉,不然1949年四萬換一KO(這字源自英文COIN),再多錢又等於
一堆廢紙。有些原日本人私人房舍不動產在1949年左右被蔣介石土匪乞丐兵找理由又
強佔。

大部份引揚日本人,回到祖國日本並沒有返鄉喜悅,孑然一身,兩隻腳夾一粒LP回到
祖國。戰後的日本滿目瘡痍,被爆擊(轟炸)的情形比台灣嚴重,沒水沒電沒暖氣,
原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就是回日本後因為待在台灣太久不適應日本寒冷氣候,暖氣
系統未恢復,不幸在1947年在自家凍死。

戰後從海外引揚的日本人,普遍是找不到工作,因為戰前因戰爭所興起的各種軍需
工業,在戰後一片蕭條,能爭取的工作機會,又被未出海外的日本在地人佔著。這群
引揚的人,人生等於被歸零,從頭開始。這裡面產生許多悲哀的傷痕故事。這些日本
人,縱然在人生中期遭遇此不幸,卻一直懷念台灣。戰後有一段極長時間,大約十數
年,日本人是不能自由來台灣觀光,非來台不可需填正當理由及目的,台灣方面由公家
單位出具邀請公文。想必陳儀佔領當局與蔣幫國民黨佔領當局,不願意台日民間繼續交
流來往。

引揚歸國的日本人,從此與台灣再度分隔兩岸,幾乎幾絕往來,所以引揚的傷痕文學,
戰後台灣人幾無所悉。但這群日本人的歷史,無疑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

引揚之經過

立石鐵臣(1905-1980)先生,因父親來台,是灣生的畫家,台陽畫會創會初期惟一
的灣生日本人。皇民化最盛期,他與金關丈夫投入《民俗台灣》美編,大東亞戰爭末
期,他被應召入伍。戰後,他被留用,在台北師範學校任教,還為1948年「台灣省博
覽會」畫過一張很大的油畫「台灣先史時代人生活復原圖」,這應該是跟他老朋友金關
丈夫教授、國分直一教授合作的。

1948年12月,立石鐵臣終於踏上引揚之路,他從基隆港出海。1962年,立石先生在
日本家中,按奈不住對台灣的思念,畫下了他引揚的那一刻,畫末題上了「吾愛台灣、
吾愛台灣」三次:

昭和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我離開了台灣。除了少數的留用日人,幾乎都搭上最後
的引揚船。這是有如海盜船一般,二檣帆船形式之日本訓練船,基隆碼頭擠滿了來送行
的台灣人。當船開動時,從碼頭上傳來日語『螢之光』的大合唱聲。日語當時禁止公然
使用,然而大家以不在乎的表情,由衷地歌唱著。兩艘汽艇追隨著我們,當離開碼頭相
當遠的時候,他們取出日章旗揮動著。這大概是對日本人的珍惜之情和對大陸渡台的同
族之反抗表現吧!

吾愛台灣
吾愛台灣

一九六二年春 立石鐵臣

「螢之光」(蛍の光,Hotaru no hikari)就是日文版的Auld lang syne
給網友聽聽看群眾高唱蛍の光的場景。日本阪神野球隊的応援歌蛍の光,取自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O0LeTVvo4

那個時空中,港口送別日本人引揚,最可能唱的是「蛍の光」,不是「野玫瑰」的啦。

立石鐵臣畫的,是1948年底的場景了,跟海角七號電影裡設定的1945年底,台灣的
情況完全不同了;台灣人在陳儀佔領當局,及繼任的魏道明佔領當局、陳誠佔領當局,
及快要逃來台灣的蔣介石佔領當局,飽嘗通貨膨脹、白色恐怖清鄉屠殺、物資被盜賣至
中國。立石鐵臣這批引揚的日本人,可能是最後幾批了。沒想到,基隆港口的台灣人,
居然高唱日文的「螢之光」送別。

引揚前做好最後一項工作的日本人

立石鐵臣的老朋友,原台北帝大醫學部金關丈夫教授,也被戰後的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留用。

武陵出版社1990出版漢文版,翻譯者竟然是我們小時候都看過的《機器貓小叮噹》的
譯者譚繼山。

金關丈夫與徒弟國分直一教授,在被留用的這段期間,竟然是師徒兩人不眠不休,在全
島各地繼續調查工作,例如在228前一星期,師徒兩人與台南縣新營當今的百歲人瑞
沈乃霖醫師(1909生 ;詳見台南縣副縣長顏純左網站;以及沈乃霖醫師與臺南縣平埔
族的研究兩篇專文)還在台南大內鄉頭社村內從事平埔族體質研究田野調查工作!

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趕著寫出一本「台灣考古誌」!明知早晚會引揚歸國,一般人恐怕
過一天算一天,等著引揚歸國。這對狂人不懂得在陳儀佔領當局下打混摸魚,居然在
引揚之前,共同寫出了一本《台灣考古誌》,獻給最愛的台灣!

日本時代最末一任市長羽鳥又男,也被陳儀佔領當局留用,以前市長之尊在台南市政府
擔任服務員,幫助交接事宜,平時並後委派為日僑引揚事務的連絡人。在1946年
7月,莫名其妙因為舉行台南市的日本人聚會,而被陳儀佔領當局的憲兵逮捕。

這些日本人,雖是日本植民體制的一員,但堅持到最後一刻,把事情做好再離開,即使
去面對另一個未知甚至歸零的人生。這種精神在當今已難得一見,實令人景仰佩服。
我們從小也聽說過,日本官員在引揚之前,把自己所住官舍打掃乾淨再交還接收劫收
當局的小故事。

1945-1949年在台日本人引揚的傷痕,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海角七號這部電影,
正暗示著我們,重新回顧這部歷史。

參考聯結:

* 陳凱劭的BLOG » 海角七號之師生戀
http://blog.kaishao.idv.tw/?p=2158

* 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許育銘教授:戦後留台日僑的歴史軌跡
(漢文,2003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 )

* 海角七號
http://cape7.pixnet.net/blog

* 魏德聖導演2004五分鐘試拍片賽德克巴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MmZTVCVN8

* 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血淚史
http://blog.roodo.com/twmovie/archives/7082185.html

* 魏德聖導演、范逸臣、田中千繪接受GoodTV李晶玉訪問

* 山口百恵等人唱蛍の光,1977

http://tw.youtube.com/watch?v=zul1MnsqahY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Sat Sep 27, 2008 9:02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要在射寮村取景? 村長一度誤認詐騙集團
(2008/09/28 10:20)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電影「海角七號」吃喜酒的一幕,導演魏德聖為了取景,一開始南下車城,打電話連絡
村長,被誤認為是詐騙集團,村長認為,怎麼可能有國片選在這麼鄉下的地方拍攝呢?
經過幾番溝通,終於說服村民;而為了讓氣氛更貼切寫實,還真的請來當地總鋪師現場
烹飪呢。

電影「海角七號」喜宴場景,劇中男女主角及鎮代表在廟埕前吃喜宴,一旁還有人來來
回回忙著端菜,這一幕雖然是配合劇情演出,但其實導演為了讓喜宴場景更逼真寫實,
還真的請來總舖師現場烹煮。

大火烹煮糖醋魚,劇中負責酒席料理的總鋪師劉新春,現實生活中在恆春地區的確是有
超過20年烹調經驗,當時被知會要配合拍電影,十分開心,但鏡頭前其實也只有一個
畫面。劉新春說,「多多少少心裡會有成就感,有這個機會煮給大家吃。」

能參與電影演出,劉新春也與有榮焉。「海角七號」當初選定車城射寮村莊拍攝,
魏德聖一開始先用電話跟當地村長溝通,還被誤認為是詐騙集團,屏東縣射寮村長
林金池說,「當時心態是想,那是要做什麼的?後來第二天晚上就進入狀況,確定
這是真的要拍電影的。」

經過幾番溝通,魏德聖終於說服村長,他要拍的是國片沒騙人,而喜宴場景選在射寮村
信仰中心代巡宮王爺廟拍攝,一位射寮村民受訪時說,「導演你有答應我們喔,如果
電影賣座,會回當地讓我們觀賞,我們在這裡期待喔!」

魏德聖直接就地取材,找當地人客串臨時演員,還答應電影賣座一定回饋鄉親,這對於
沒有電影院的恆春村民來說,可是滿心期待,要導演可不能食言喔。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洪淑珠、林澄洋)

http://www.nownews.com/2008/09/28/340-2341885.htm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Sat Sep 27, 2008 9:13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難道,你不期待彩虹?
(2008/09/27 00:49)

●作者Eureka遊走在台北城裡的女子。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白天隱身於文創商品規劃的
工作,其餘時間則離不開閱讀、寫作與旅行。喜愛沉溺於人間美好的事物,遂將靈魂交
易了給美學經驗感動的部落格書寫。將來則希望能踏遍台灣各地,發現各地微妙的細小
感動。書寫一場充滿Eureka!的旅行回憶。

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eureka99。


台灣文化並非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意象,而我認為《海角七號》是以一個積極的態度
來看待台灣,如實的呈現,且用一種幽默風趣態度來呈現台灣。

電影一開始失意的樂團主唱阿嘉操完了台北,砸了吉他,便騎著他的摩托車(後照鏡還
揮別了台北的高樓),回到台灣的最南端-恆春。

導演將場景主軸放在恆春,這個擁有美麗大海的地方,讓我覺得相當有趣。

多年前林強唱著「向前行」,什麼都不怕的青春靈魂是來到台北闖蕩,多年後,失落
的年輕人帶著夢想回到家鄉實現。回想一下,這是多麼好玩的一件事。

或許在多年前許多中南部的年輕人都會覺得夢想就是要在台北才發光、發熱,但現在的
台灣,雖然城鄉的差距仍存在著,卻可看到更多的人放棄都市的一切,回到家鄉經營著
民宿,過著單純的生活。你說他們缺少在都市競爭的能力嗎?也不是,只是他們明瞭他
們要的東西不在這擾攘的城市,當學會減低慾望,鄉村的生活反而能讓人過的更為自在。

包含導演以及片中的某些演員也是為了某種理想而奮鬥的人,只是都市的大環境相當現
實,混不到飯吃的導演、樂團到處都是,說自己很有理想的人遇到現實的折磨以只剩下
抉擇,一是回到正常路途(也就是上班賺錢),另一種的大多是擁有瘋狂的基因,成功\r
了人們把他當神,開始回溯他的努力過程,最好是反差越大越好,記者越好寫故事囉!
失敗者的結果,當然社會自有一套評斷標準。

片中故事的各個角色不難發現也是這樣情境的一種投射,一個失意的樂團主唱阿嘉、
做不成模特兒的公關褓母友子、年近八十的老郵差茂伯、從特種部隊轉調的交通警察
勞馬、修車行的技師水蛙、小米酒業務馬拉桑,這些都再尋找人生第二次機會的人們,
相遇在一起,組織一支恆春在地的樂團,準備三天後的表演。

只是,面對第二次機會的來臨,他們心底是否準備好了,準備好這一切的轉變。

導演想說的是一個夢:「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
會屬不屬於自己……。」

這一段話讓我想到《海角七號》裡最熱門的一句台詞,「難道,你不期待彩虹?」
是的,生活或許經常遇見雨天,但彩虹總是出現在下過雨的天空。

導演用這句話串起整部片的精神,相當於《練習曲》當中的,「有些事情現在不做,
一輩子也不會做!」這樣的震撼觀眾的心。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Mon Sep 29, 2008 11:28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戀人絮語

絕大部份的人看了《海角七號》都會說,怎麼這麼好笑?不少網友都四處發表「頗有同
感」的台詞,我也一口氣把對白全整理好。讓大家回味一番。當然,那幾封情書也有
滴!

首先來談男主角范逸臣好了,他飾演的阿嘉,這位搖滾憤怒青年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有
自我元素投射其中。他出道是被包裝成情歌王子,但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搖滾青年。開
場那句「我操你媽的台北!」,不知說中多少異鄉人來台北工作的心聲。其實像我,從
台南上來打拼,很能理解這種感覺。絕大部份的非台北城遊子,都會拼到自己覺得沒有
更適合的機會才甘願還鄉。

他另一句和友子發生一夜情時的坦白。「你真的期待我們這些破銅爛鐵?可是我過了十
五年。還不是一樣失敗。可是我真的不差!」

「我真的不差」並非對自己多有自信,而是自覺努力夠了,可能就是少了點運氣。聽了
阿嘉講出真心話的友子,兩人一時天雷勾動地火,發生了一夜情,也懷疑自己感情的流
向。

很多人覺得這一點轉得很硬,導演魏德聖認為,其實很多現代人的感情是在上床後才開
始的。我並不認為這段感情轉得「太牽強」,現代人確實戴著冷漠高傲面具,只有在某
些情境下才會卸下武裝。而導演在片中安排喜宴橋段(讓大家在幸福的彼岸裡沉浮著,
感受愛戀溫度),外加酒精催情(連月亮都很討喜XD),愛情往往在這一刻最脆弱。

也因此,阿嘉在海灘抱住友子時說的「留下來…或者我跟妳走!」這句蠻橫的告白,帶
了無可救藥的浪漫傻勁。其實友子的愛情對白比較缺乏感人爆點,畢竟她比較像是一個
局外人,慢慢地被片中的綠葉配角們給軟化心防(房),一點一滴開始吸收這土地上的情
感。

不過,她為勞馬戴上項鍊時,講的那句「有愛情,才有思念呀。」讓我好生感動,有些
感傷,幾分感觸。我相信,勞馬心裡那時已不再憤憤不平產生怨懟,畢竟在月光下,鍵
盤琴手「大大」給他那個神來一吻,應該已徹底寄送不捨,留給愛情更多思念。

我很喜歡那個橋段,月光,總是能那麼讓人完整告白,閃耀在海面上的星光斑點,折射
著我們所有的失意。

盡訴於海,盡沉於夜,我們都需要一個臂彎、一個樹洞、一個港。

那兒風光明媚。

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7009719.html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ue Sep 30, 2008 7:27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

* 作者:小魏(魏德聖)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0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37714
* 裝訂:平裝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失業日記

  34歲的電視編導魏德聖,失業半年間的日記。面臨房屋貸款、妻子難孕、劇本無
著及製片環境惡劣等生命難題的年輕導演,每天提著電腦,從永和騎車過福和橋到公館
的咖啡館,坐上一天寫著出路未卜的劇本。

  日記行間夾雜著面對現實的無奈、不甘,及尋找理想的掙扎、反省;以一篇實錄、
一篇小說(自比一條金魚、即副書名由來)輪替寫成,虛實交錯而有趣。

  近日書市少見同類作品,省思的誠摰(或可相比近來頗受討論的日記書──隱地
/2002),及失業的茫然(切合當前景氣低迷氛圍),令人一口氣讀完,感同身受。




★☆====================☆★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

這個人,有才氣而無財氣,有骨氣而無運氣,有堅持,有理想,有直有諒有多聞,但觥
籌交錯的本領從缺,圓滑妥協的能力不足,常常和機會失之交臂,常常和成功擦肩而
過。這位在朋友眼中集倒楣、失意於一身的有為青年,這回趁著失業賦閒,窩在咖啡廳
寫劇本,並把這段期間的所思所感,從真實人生到異想世界,以日記體裁整理成時報出
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他署名小魏,從作者自介到廣告文宣到
內文,都未寫出本名,或許心想,既為小人物,既然潦倒失意,名號報出來無人聞問,
不如不說。

他是電影導演魏德聖,拍過《七月天》。看過「純16獨立影展」的影迷,對這部作品
當不陌生。──七月,燥熱多雨的季節,浮躁無語的心情。父親死了,諸事不宜,棺木
擺在大廳一個多月,家裡負債累累,主角少年去賭場工作。這部背負家庭債務的少年
輓歌,讓小魏負債一百多萬,外加新居房貸,債務背負得更重更沈,男兒當自強,不過
賺錢不易,在上一個案子和下一個案子之間,動輒出現空檔,這叫失業,勵志書或人生
導師稱之為待業。

於是,小魏每天騎機車到台大旁的三十五元咖啡店,在人多的嘈雜環境猛寫三個劇本,
把王家祥的小說《倒風內海》改編為三部曲,以荷據時期的台灣為背景,原住民、漢
人、荷蘭人,三個角度,每個角度各寫一部,呈現那個時代。寫劇本成為無業的遁辭,
成為吃軟飯之餘的安慰,雖然這些劇本,不知道民國幾年才有機會(甚至悲觀點不知道
今生今世有沒有可能)找到足夠的資金開拍。

據說這三部劇本在朋友間風評不錯,我們有理由好奇,有必要盼望,並且集中念力發功\r
發想,天佑本片如願開拍。這麼說,是因為小魏在日記裡不時的表達對台灣歷史、對傳
統人性的觀點和省思,見解不俗,想法獨到,顯露出「我思故我在」的善辯性格,表現
出「我有話要說」的強烈意圖。比如,小魏說,原住民是鹿,漢人是鯨魚,荷蘭人是蝴
蝶。在台灣的漢人是鯨魚,馳騁大海,看似威風,但只能浮出水面仰望天空,無法像蒼
鷹俯瞰大地,所以前進後退,過去現在未來都只能在海洋。鯨的眼界,鯨的局限。

小魏又說,許多人批評台灣是海洋國家,如今海洋性格蕩然無存,小魏不苟同,他認為
台灣完整的保存了海洋性格,因為人類的海洋性格就是海盜性格,海盜正是不擇手段絕
處逢生的族群。而台灣人就是絕處逢生的典型族群,為了生存而自私短見,但生命充滿
爆發力。

若問為什麼要寫歷史故事,尤其累人的台灣歷史故事?小魏會告訴你說他喜歡。他討厭
城市,寧願活在四百年前的世界,如有前世今生,希望前生能經歷劇本所寫的那個時
代,與單純相愛、單純殺戮的人一起生活。──「想像自己全身赤裸地行走在大地;想
像自己為品嘗愛人的身體而苦練琴藝;想像自己擲標、射箭、撂倒獵物;想像自己砍下
兩顆異族人的頭顱;也想像另一名紋身戰士手裡揚起了我的頭顱...那個野蠻的世界
單純多了。」

那個野蠻的世界單純多了。但是單純的世界一去不返,文明國度的野蠻卻如影隨形。不
得志的小導演只好見賢思齊,在傳記裡和潦倒至極的大畫家梵谷相濡以沫。小魏始終以
英雄自許,只不過這樣的英雄「無法被認同與欣賞」。在自怨自艾中,小魏想起採訪過
的原住民,聽他講述當年參與霧社事件的英勇事蹟,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相比之下,
自身的遭遇,事業的挫敗,何其卑微。小魏想通了,做不成斷頭英雄,可以扮演關鍵性
的無名英雄。轉念一想,人,又活了過來。

能導能演的戴立忍在書序說,他曾問小魏,不惜血本,用三倍於短片輔導金的規模拍
片,值得嗎?小魏回答:「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還怎麼要別人投資你?」

這句話帶種夠帥。懷才不遇的人滿街走,能投資自己的卻不多見。套「天助自助者」的
格言模式,上天投資自我投資者。憑高度的自省和堅持,小魏能不能發,不知道,但肯
定不會讓影迷、讀者失望,因為他敢賭注,他是敢從水族箱躍出、下墜的黃金魚。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時報出版。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yword/3/1734143/20021112112837/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ue Sep 30, 2008 7:37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劇情大綱

60多年前,台灣光復,一名日籍老師隨著日軍撤退,留下心愛的女人在港口遙望,含
著淚搜尋著情郎的身影……。

60多年後在恆春,日本來的公關友子得要在三天內組成一個超強搖滾樂團,好為日本
超級巨星演唱會暖場,經過民代施壓,友子被迫用當地人組成樂團,然而民代找來的組
合很兩光,六個團員年紀從13到83歲都有,來自各行各業,除了樂團主唱阿嘉有專業
經驗之外,其他根本沒上過台,不過他們都超想上台表演的,只是這樣不可能的組合要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大家的頭都大了……。

在此同時,表面兼差送信其實都把信堆在房間的主唱阿嘉,收到了一個來自日本,寫著
「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裡面全是日文,於是又把它丟回床底
下,直到友子發現這個郵包是當年一名日本籍男老師寫給台灣愛人的情?,情牽六十年
後終於寄出,於是要阿嘉一定要將這個郵包送到,只是,六十年的時代變遷,「海角七
號」這個地址也早已不存在……。

樂團演出的時間漸漸逼近,遲到了六十年的情書主人也不知從何下手找起,而阿嘉與
友子之間的情愫漸生,在這關鍵的三天內,這群小人物要如何實現他們的音樂、愛情
夢想?

這是他們放手一搏的時候了!

演員與人物介紹

阿嘉/范逸臣 飾演

原本懷抱著音樂夢想的吉他手兼樂團主唱,最後卻在台北夢想破碎,只好回到故鄉恆
春,透過繼父的安排,在郵局謀得亥班郵差一職,但也只是行屍走肉地過日子,什麼信
都沒送出去。直到一場將在飯店沙灘舉辦的演唱會,新樂團成立和友子的出現,才又重
新激起他激昂的生命力。

關於范逸臣

2002年發行第一張專輯《范逸臣》同名專輯 ,並演唱《我的野蠻女友》中文主題曲
《I Believe》而一曲成名,其專輯銷售達到15萬張。之後在2003年推出專輯
《信仰愛情》亦達10萬張專輯銷售。在往後推出的專輯《愛情程式》、《不說出的溫柔》,
都獲得不錯的成績。《海角七號》為范逸臣第一部主演電影,善於電吉他跟貝斯的他,
結合演技實力,將阿嘉這個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六十年前的日籍老師/日本知名歌手中孝介飾演

六十年前隨日軍撤離台灣的日籍男老師,將對於愛人來不及說出的愛意與思念,化成七
封感人的情書,卻等到六十年後,才將情書寄出。

日本知名歌手中孝介這次一人分飾兩角,除了飾演癡情的男老師之外,也在大銀幕前飾
演自己「中孝介」這個角色。首度躍上大銀幕就是在一部大成本的台灣電影裡,對中孝
介本人也是一次十分難得的經歷。

關於中孝介

島國歌姬元千歲同門師弟,被日本媒體譽為「地球上最溫柔的歌聲」。2005年,
中孝介獲得?非主流排行榜第5名的佳績,目前為日本SONY唱片力捧的新星。日文專輯
已於2007年4月發行,其備受注目的程度可見一斑。

現代的友子(演唱會公關)/田中千繪飾演
旅居台灣、發展不順遂的日本模特兒,因為會講中文,經常受托為經紀公司照顧旗下的
跨國模特兒。

身處異鄉又做著不是份內該做的工作,即便有一肚子苦水,也無人可以宣洩。就在濱臨
崩潰邊緣,那個總是特立獨群、不願配合的樂團主唱阿嘉卻伸出援手。面臨該繼續留下
來或是一走了之的抉擇,原本意志堅定的她也忍不住猶豫起來…。

關於田中千繪

出生於日本東京,電影作品包括《乒乓》(窪塚洋介主演)、《頭文字D》與《
春之雪》(妻夫木聰主演)。參加《頭文字D》演出時,千繪還一句中文都不會講,
但她強烈的感受到學習中文對一個演員的重要性,便勇敢隻身來台學中文。來台至今
已經八個月,中文進步神速。拍攝完電影《海角七號》之後,經紀公司已計畫讓千繪
朝亞洲發展,相信加以她的語文實力,將是亞洲地區一顆耀眼新星。

六十年前的友子/梁文音飾演

六十年前台灣光復,日本殖民撤離,友子在港口邊搜尋著自己所愛的日籍老師,卻不見
身影,原本打算懷抱著這份感情終老一生,沒想到六十年後,一個不相干的年輕人,將
拯救他的愛情……。

關於梁文音

在中國電視公司《超級星光大道 (第一屆)》中參加PK賽,成績亮眼,進而報名《超級
星光大道 (第二屆)》,為該屆比賽中拿下最多次20分以上高分的選手。總冠軍賽以些
微差距落敗,拿下第二名,造成當時輿論嘩然,並引發計分爭議, 最後製作單位表示
將改進節目賽制。

馬拉桑/馬念先飾演

熱情、積極的馬拉桑,從外地來到恆春賣原住民小米酒,無時無刻?在推銷,卻老是因
為自己太熱情而把大家嚇個半死。本來是大家看著討厭的麻煩人物,卻因為永不放棄的
努力轉而獲得肯定,深藏不露的音樂才華在最後一刻迸發燦爛。

關於馬念先

一向給人前衛、搞笑形象的歌唱團體「糯米團」樂團的吉他手兼主唱,除了是實力派的
創作音樂人,也是優秀演員,曾參與過《愛情來了》、《英勇戰士俏姑娘》等電影演
出。在本片中,馬念先飾演勤奮的客家青年馬拉桑,一改先前無厘頭的形象,讓人印象
深刻。

大大/麥子飾演

鋼琴高手,不過卻只能窩在教會幫唱詩班沧奏,終於因為伴奏太花俏而被牧師趕出教堂。

關於「麥子」

森林小學高年級生,具有模仿力超強的戲劇天賦,天使般的純稚面容,古靈精怪的思考
反應。

茂伯/林宗仁飾演

身為恆春最資深老郵差的茂伯,每天的生活就是送信、哼歌、彈月琴,自詡為國寶級音
樂人。看到人家組樂團要表演,當然拒絕被晾在一邊,在乖孫的面前更要滿身走路有風
的大人物氣派。但月琴配貝斯該怎麼搭?這就不是茂伯大師該煩惱的小問題啦!

關於「林宗仁」

台灣國寶級北管大師,第一次拍電影,英文名是Johnny C.J Lin,很想紅到好萊塢去

水蛙/小應飾演

在修車行打工的黑手,修車之餘最愛拿著板手練打鼓,此外還暗戀美艷的老闆娘,不時
敲著腦袋裡的節奏幻想。

關於「小應」

身為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的小應,因為一首「轉吧!七彩霓虹燈」而走紅台灣樂壇,
豐富的肢體表演與特殊的外型,讓他深受電影的導演的賞識,分別在蘇照彬導演的
《愛情靈藥》,以及李芸嬋導演的金馬獎最佳短片《神奇洗衣機》演出。憑著過去的
戲劇經驗和對音樂的專業與熱愛,小應將水蛙一角賦予了更多的靈魂與可能?

勞馬/民雄 飾演

身強體壯的原住民警察,原本在霹靂小組,後來因故請調回鄉下跟自己的爸爸一起當
普通警察、指揮交通,外表強悍,內心敏感脆弱。

關於「民雄」

1999發行個人創作專輯《跟著月亮走》,自然豪放又帶點滄桑的歌聲還在耳邊,他
已經往前一部朝舞台劇、電視劇,甚至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路途大步前進,包括果陀劇場
《看見太陽》、《城市之光》、綠光第四人稱劇團《紅伶歌舞劇》、台視金鐘劇
《我的名字叫蓮花》、原視八點檔《獵人》、原視綜藝節目《搖滾祖靈》主持人。


關於導演

大膽的冒險實踐家:魏德聖

曾任楊德昌《麻將》副導演及電影《雙瞳》策 劃。1999年以《七月天》驚艷台灣影
壇;2004年,為了突破台灣電影市場受限於資金規模而無力拍攝大格局、大製作的現
實困境,自籌250萬元資金,拍攝了《賽德克.巴萊》5分鐘試拍片,企圖證明台灣的
影像創作實力,再次震驚台灣影壇。2008年推出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
耗資新台幣5000萬元拍攝而成,被譽為是全台灣電影圈都期待拍出的一部電影。

◎官方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cape7
◎主辦: 果子電影

http://tickets.books.com.tw/ad/ticket/progshow.asp?ProgCode=01010001152857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Wed Oct 01, 2008 10:02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海角七號--南台灣甘草人物誌
(2008/10/02 00:34)
佛行事業師子

有朋友跟我反應前一篇網誌太過於學術與醫學色彩,與海角七號所探討的意旨不太搭
調,在蒐集醫院同仁觀後感後,筆者略將幾個深獲共鳴的部份分享給版友:

(1)南臺灣人的草根性格在本片很自然地表達出來

如我前篇所說,這部電影算是南臺灣甘草人物誌,所謂的「甘草」不是指跳粱小丑般的
低級趣味,是像夏天喝一杯透清涼甘草茶的舒暢快意,也像古人所說:「快哉此風」
的即興機趣。在片中所見,就是身邊平凡無奇的事物,被化龍點睛後變成鮮明的台灣
意象。

有位護理同仁說得妙:劇中茂伯的名言~「幹!哇係國寶耶!」透露老人最需要被人關
心注意的心理需求;而另一幕他跟女主角講了一些台語被反嗆聽不懂時的受傷表情,
讓人體會到這位老人好心被雷驚的無奈心情。有一幕是原住民警察酒後在於海灘上靠在
一位妙齡少女懷中嚎啕大哭的景象,這位癡情漢子好幾次提到他的魯凱公主(太太),
看到這一幕時大家都很感動他用情很深,只是出生入死的工作無法讓另一半願意共度
一生,這是現實生活的無奈。

筆者所在阿里山區常聽到類似故事,不過換成是在山下討活的原住民先生,無法體諒在
偏遠山地鄉醫療站工作的公共衛生護士(太太),男女角色互換而悲劇依舊,這種弱勢團
體的社會問題以前很少被披露啊!男主角義父對於恆春被外地財團包山包海BOT,忿忿
之言說的很有氣魄,不留痕跡地把在地人工作機會被剝奪的苦悶之處講出來,其實草根
沒有不好,這部片子有抓到南台灣人與人溝通互動的眉角,才會讓鄉親們願意扶老攜幼
地到劇院來看這部看得懂的片子。

(2)「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失意時反能激勵生命動能再奮起

許多版友說這是一部青春片,七個不同背景的人在七天創造出恆春在地樂團奇蹟,前面
劇情鋪陳較長,到後面全村辦桌後大家藉著馬拉桑小米酒打開心結,那種化學反應
(chemicals)很奇妙地讓團員們的陌生感和敵意迅速消融。後來女主角很細心地幫每個
人挑了「排灣族琉璃珠」,又獻上貼心的祝辭,讓大家對她的好感迅速上升,我很喜歡
這個橋段,印象所及如下:

阿嘉--勇氣之珠(mananigai;巧健勤奮英勇珠;代表時令11月),象徵「勇氣與榮耀」

友子--孔雀之珠(kurakuraw;鍾愛一生摯愛珠;代表時令8月),象徵「堅定的愛情」

茂伯--日光之珠(mulimulitan;崇榮萬丈尊貴珠;代表時令1月),象徵「尊貴的地位」

勞馬--淚痕之珠(luseq nua qadaw;情愫纏綿斯念珠;代表時令10月),象徵「最不捨的思念」

馬拉桑--蝶蛹之珠((maru tjamulang;翠綠富裕豐收珠;代表時令3月),象徵「無上的財富」

水蛙--手腳之珠(makacaingaw;精明睿賢智慧珠;代表時令7月),象徵「技巧更巧」

大大--蜻蜓眼珠(quljicacenglaw;往日情懷典藏珠(又稱「祖靈的眼睛」);代表時令5月),
象徵「健康平安長大」

以本片戲劇效果當然在地樂團成功地扮演好暖場角色,日本療傷系歌手也被感動而一起
合唱,有一句話說:「團結力量大」,也算是這部青春片的現代成功註腳!

(3)愛有千百種,把握當下真心最重要

前面版友已有許多篇探討不同角色對於愛的詮釋不同:從六十年前日本教師對台灣女學
生友子不敢承認的懦弱之愛;男女主角在小米酒催化後的露水姻緣;飯店櫃檯小姐欣賞
馬拉桑的曖昧情愫(開車送酒醉馬拉桑回家時露出的滿足表情);水蛙對於老闆娘如中古
世紀騎士對於莊園女主人忠貞無求結果的純純意愛,其「兩隻公青蛙可以配一隻母青蛙
不相妨礙」的怪論,考倒我們這些老學究;勞馬對於前妻(逃妻)的纏捲思念之情;大大
小男朋友與她之間的跟班情緣;大大母親不敢面對祖母友子的悔恨之愛,劇中只說她做
了一件對祖母很不好的事;男主角義父(民意代表)和其親生母親彼此都膝下無人孝養的
黃昏戀情,讓人感受到城鄉差距的老問題:鄉下村落一直是以老人和小孩為主體;最後
是茂伯從頭到尾尋求年輕人肯定,自卑自大又愛上台的自負豪情,串成這133分鐘有笑
有淚的台灣甘草人物誌~海角七號!

謹以本文獻給我們勞苦功高的腎臟保健團隊,在這波大陸毒牛奶事件發生後大家的工作
負荷更苦了,我們在百忙中還是可以抽空去支持國片,上班後全心全意為鄉親們的健康
來打拼,也請大家給她們掌聲與鼓勵,謝謝大家!

●作者佛行事業師子,嘉義,醫師。部落格為 http://www.mtime.com/my/hbtsai/

http://www.nownews.com/2008/10/02/11493-2342498.htm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Wed Oct 01, 2008 1:57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殘酷的《海角七號》,鄉民不解的〈野玫瑰〉
作者:Roach 陳豐偉


《海角七號》的底蘊是人生的殘酷、記憶與感情的空虛。為了開發台灣的商業市場、
挑動網路鄉民的口味,導演魏德聖做了成功的妥協,讓大部分觀眾覺得看到一部詼諧
幽默、沒有冷場的本土劇。但,魏德聖還是沒忘記他學電影的初衷,努力地將他許多
創作意念埋藏在電影裡等待人來探索。

第一次看海角七號是在試映會。第二次看是颱風夜在高雄凌晨零點零時爆滿的電影院
裡。比起多數是評論者與圈內人的試映場,大眾場次是連綿不斷、近乎反射的笑聲。
魏德聖讓大部分觀眾看到習慣的鄉土劇,好像看到白冰冰、卓勝利、陳松勇和文英,
但又精緻有深度些。這也是諸多評論者對海角七號保留的地方:誇張而不內斂的表演
方式、超乎常理的對白、過多的巧合,只為了經營一個接一個笑點。

是的,我們知道魏德聖面對的是一個不健全的觀影環境,歐美的藝術片還有人看,台灣
本土的藝術片注定慘兮兮。我們知道魏德聖面對的是侷限的資源,他沒有太多時間與預
算去挑演員,只能找出「不紅的音樂人演音樂電影」這最簡便快速的方法。為了藏拙,
魏德聖高明地選擇讓海角七號「動起來」。這是一部快速移動的電影,從一開始高砂丸
在海面上奔馳、阿嘉騎機車回恆春、載運模特兒的小巴穿不過恆春城門,劇中十字路口
車流交錯、茂伯和阿嘉騎機車送信、美玲跑到飯店外攔車差點被撞倒,到最後中孝介的
歌迷向海灘奔跑、阿嘉將七封情書送到海角七號,整部戲不斷奔馳,快速串接鏡頭,配
合著音樂的律動,讓觀眾一直保持在高亢的情緒,配合笑點,不會煩膩。

這樣的剪接方式當然也有缺點,感情的醞釀難以深入。如喜宴後的海邊場景,勞馬拿著
妻子的照片四處向人說時,大大親吻他的額頭,勞馬如夢初醒般地趴臥在大大膝上哭
泣。這應是劇中副線最感人的場景,但導演已無暇營造,又快速將鏡頭切回阿嘉房間。
為了置入過多的笑點讓劇情無法深入,因為尚未爆紅的魏德聖,若初出道就拍長達三小
時的國片,恐怕沒有戲院敢讓他上映。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魏德聖心裡的吶喊:「我是創作者,我並不只是為了商業考量
來拍片!」證據在於「野玫瑰」,他把「野玫瑰」當成他也是一位作者的最後證明,埋
藏了不妨礙一般觀眾,但可讓海角七號的內涵無限擴充的能量。

是的,要理解海角七號,「野玫瑰」是最重要也最不能忽略的提示,也是瞭解魏德聖內
心世界的鎖匙。一開始茂伯騎機車送信時,口裡哼的就是日文版的「野玫瑰」。最後的
安可曲,茂伯用月琴、大大用keybord、水蛙打鼓、勞馬用口琴,然後阿嘉唱華語、中
孝介唱日語,這就是魏德聖在演示,「野玫瑰」才是海角七號的主節奏,才是他心裡的
哼唱,重要性在其他歌曲之上。如果說「無樂不作」是阿嘉的歌,「國境之南」表達樂
團所有人愛情,那「野玫瑰」就是訴說全人類情感與命運的樂曲,所以魏德聖讓這首歌
跨樂器、跨語言地表現出來。

「野玫瑰」讓海角七號悲情的底醞呼之欲出。難以察覺,但確實是導演精妙設計的,是
阿嘉用華語唱出:

「男孩看見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愈看愈覺歡
喜,玫瑰、玫瑰、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這時,一般觀眾只會聯想到阿嘉與友子的愛情。接著,中孝介用日文唱出第二段:

「男孩說我要採你,荒地上的野玫瑰。玫瑰說我要刺你,使你常會想起我。不敢輕舉妄
為,玫瑰、玫瑰、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不瞭解「野玫瑰」的觀眾,這時只會聽到一串日文,導演選擇不在字幕上打出中文歌
詞,讓只感受到歡樂劇情的觀眾先別沾染到海角七號的悲情底醞,維持一致的觀影情
緒。這時,鏡頭帶到老友子,她發現身旁的木盒,打開,年輕時如天堂般在海邊嬉戲對
著愛慕之人的笑容掉落,她拿起泛黃的情書閱讀。

「野玫瑰」始終沒有回復到華語版,因為最後一段由嘹亮的兒童合唱團唱出的歌詞殘酷
無比。鏡頭拉到離別的基隆港邊,梁文音飾演的小島友子穿著白色毛衣、白色針織帽、
白鞋白襪與花裙,等待相約私奔的老師。人潮雜遢穿梭,純潔的女孩左顧右盼,起初懷
疑是否老師被耽擱了或有變化,也或許期待摯愛的人突然就從身邊冒出。但,當船笛響
起,船要離開時,她發現了。怯懦逃避的老師忍不住探出頭來看她最後一眼,在船邊站
著一排揮手告別的人們,唯有一顆畏縮的頭顱膽怯地低垂掛著。她發現了,嘴角開始抽
蓄,不可置信的眼淚即將落下。電影落幕,最後的聲音是清響的:

「男孩終於來折它,荒地上的野玫瑰。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著也不理,只好由他折
取。玫瑰、玫瑰、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野玫瑰」的辭意並沒有扣準海角七號的劇情,魏德聖會採用,顯然是因為這首歌可以
引起普世共鳴(至少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國度)。這是歌德的詩、舒伯特的曲,述說
的是「嚴肅又殘酷的人間無情」(藍祖蔚語),相對應的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
狗」。最後以純真無邪的童音唱出,也就是呼喊著:「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就是如此,
無需大驚小怪,也沒什麼了不起」。而梁文音最後還沒能奪眶而出的淚水,就是魏德聖
巧妙的佈局了。他要讓看了前面本土詼諧笑呵呵的觀眾,直到最後才察覺一絲不對勁。

是的,悲情的底醞。從「野玫瑰」我們才能瞭解導演對著媒體不會說的話語,以及一些
劇中看似唐突的情結。阿嘉跟公關友子的一夜情引起廣泛的討論與爭議,但本來就沒人
說這是一段有前途的愛情。阿嘉與公關友子,顯然是對應著小島友子與日籍老師。60
年前的愛情以悲劇收場,老師寫完信卻沒有寄出,阿嘉把信送達卻不讓我們看到老友子
的現貌與反應,以及最後一幕60年後悲傷的記憶,這都訴說著,愛情與回憶往往只存
在於我們的想像。最後一幕的殘酷,揭示了那七封情書不過是墊基在老師片面的投射與
想像上,所以到後來也就沒有寄出,只有等待他死亡、骨化成灰,罪孽才得到救贖。

阿嘉把公關友子揹回房間後,原本也只想讓她清醒後送她回飯店吧。但當他說出:
「你真的那麼期待我們這群破銅爛鐵阿,我以為我會很成功,十五年過去了,我還是失
敗了,可是我真的不差。」友子伸出手,將他拉到身邊。飯店櫃臺美玲對馬拉桑初生情
愫,則是在代表會主席訓斥努力為生活奮鬥的馬拉桑後,現出疼惜的表情。對應著情書
裡說的:

「但你踩著紅蟻的樣子真美,像踩著一種奇幻的舞步,憤怒、強烈又帶著輕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時愛上你的。」

是的,愛情往往衍生於一種情境,就像男孩遇到野玫瑰,但最後仍將面對人間的現實與
殘酷。劇中人的感情往往是落寞的,勞馬受到妻子離別的創傷後無法再起、水蛙無能掙
脫愛情的現實困境,最令人動容的,是明珠抱著大大在海邊用日文唱「給女兒」
(a letter from my dad)。這暗示著,大大是明珠與日本人生的女兒,或許母女曾在
日本居住,因為明珠遭遇感情上的創傷而回來台灣(水蛙在練團時看到明珠說妳回來了
喔,跟別人介紹說這是我同學)。海的那一邊,是大大的父親嗎?而在日據時代能唸中
學的小島友子,年老時還在老舊的四合院幫忙家務,孫女受創回恆春還必須委身飯店打
掃,也就讓人不禁聯想,那七封情書的背後,的確是只有死亡才能獲得原諒的變故了。

到此,我們就能瞭解,為什麼魏德聖一定要跟投資人力爭,還要投入數百萬元把碼頭離
別的實景做出來。因為,這就是他創作的原點。再一次引用魏德聖的話:

「最後的場面是整部電影的原點,是愛情遺憾的開始。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收到她初戀的
情書,她頭腦裡浮現的難道不是那個青春年少的自己和鍾愛的情人…如果二十年後還有
人記得《海角七號》這部電影,頭腦裡第一個浮現的畫面一定是,那個帶白帽的少女孤
單地站在人潮蜂湧的碼頭,等著他的情人出現!」

我們可以想像,戴著純潔白帽的女孩抿著嘴唇、不敢置信遭遇情人老師的背叛,即將崩
潰的片刻,純潔嗓音的「野玫瑰」響起,這一定是魏德聖魂牽縈繞的場景。「野玫瑰」
訴說的必然是左右他一生的悲泣與感傷。為了商業市場,魏德聖壓抑著,只透過不能全
部用華語吟唱的「野玫瑰」來表白。當你學會了哼唱「野玫瑰」,當你上網查詢
「野玫瑰」的故事與意涵,或許,這會是你第二次進戲院看「海角七號」的理由。再看
一次,海角七號讓你感動的悲情底醞。

後記:魏德聖在媒體訪談中曾提到,並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在學習電影時曾拼命研讀國
外大師的藝術電影。有一次看黑澤明的電影看到睡著,最後卻被「野玫瑰」驚醒。

海角七號捲起的熱浪,或許真是太瘋狂了,但作為台灣國片復興的契機,我們需要這
一點振奮。或許之後不久,當我們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看海角七號而在電影院裡
交會時,可以一起低聲吟唱,跟著阿嘉、中孝介唱出華語、日語的野玫瑰,然後拍手、
哭泣或者微笑。這已經不是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這是屬於我們的野玫瑰,我們的海角七號。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181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Wed Oct 01, 2008 2:12 p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淚水為誰而流?《海角七號》
作者:Roach 陳豐偉

故事總有個源頭。創作的源頭往往只是一個念頭、一句話,例如「瓦力」是「人類搬往
外太空但留下一隻機器人在地球上」。我的小說「好男好女」最初的一句話是「一位因
為白色恐怖關了三十年的老左派在地下室殺了他的看護小芸」。創作者一開始的動機常
常只是一個對他有深刻意義的念頭,這念頭帶著強烈的情感、或許唯有他能明白的意
義,而這情感推動著他一直前進,之後所有劇本、鋪陳、累死人花大錢的考據、場景、
拍攝,都是為了完成這具有一生重要意義的念頭。

精確計算商業回收的創作,如好萊塢電影,自然會有一套機制防止個人情緒過度滲透。
可是在屢做屢虧、除了一些名聲外難有收穫的台灣電影市場,如果沒有強烈情感推動,
恐怕很難讓一個社會菁英份子如此燃燒人生。

雖然花了五千萬,《海角七號》仍是一部處處受限的電影。導演沒有辦法花太多錢去重
現六十年前的場景。他只能勉強地做出一艘道具船、重現基隆港一隅,讓日籍老師在船
上寫信。老師跟小島友子在台灣的故事,兩人分離後在海域兩端如何度過思念的歲月,
只能通通留白。

可是,我仍然在電影裡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達的蒼涼訊息。那些留白,就是要用我們的人
生經歷去填補。

後來我在電影部落格看到導演新貼的文章說,投資人原本極力阻止他拍基隆港分離的
場景,因為太花錢。導演抗辯說:「最後的場面是整部電影的原點,是愛情遺憾的開
始。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收到她初戀的情書,她頭腦裡浮現的難道不是那個青春年少的
自己和鍾愛的情人…如果二十年後還有人記得《海角七號》這部電影,頭腦裡第一個
浮現的畫面一定是,那個帶白帽的少女孤單地站在人潮蜂湧的碼頭,等著他的情人出
現!」

是的,這最後完成的場景,就是導演的初衷。在人馬雜遢的港邊,花花綠綠混亂的場
景,船上的人面貌模糊,只有年輕女生一身白晰、戴著掩蓋黑髮的白毛線帽,孤立在人
群中等待、焦躁、無言。這女生純真而不受污穢,在變動的世界卻不受影響,她只是等
待著你,等待著你來伸出雙臂。可是我們只能看著這純潔無暇的影像漸漸離我們而去,
我們只能在心中不斷喃喃自語、寫下寄不出去的情書。我們將心裡的話反覆背誦,一字
一句清清楚楚,刻畫在腦海裡,不斷申辯、為自己解釋,在每個觸景傷情的日子與回
憶。可是我們已不知該如何原諒自己。

人生不能從來。任你如何吶喊、張惶、拉扯頭髮不服,逝去便已逝去,你不能倒轉來過
第二次。電影的正面是勵志的,告訴你人生還有第二次機會,挫敗的年輕歌手、被稱國
寶但沒有上台機會的胡琴手、家庭破碎愛搗蛋的小女孩、被妻子拋棄的原住民警察、捨
棄對音樂的愛好甘心到鄉下鋪市場的小米酒業務員,以及被公司丟到落後台灣無法圓模
特兒夢的過氣公關,還是可以合作出美好表演,譜出異國戀情。

但電影的底層卻是人生最大的淒涼。回憶,無法挽回的回憶,如蠶蝕大腦夜夜驚醒的
夢,如溝鼠啃齧卻渾身無法動彈的搔癢。你只能將你投射的形象,那穿著白衣等候著
你的青春女孩,保留在你的大腦裡。情書無能寄出,人生無法挽回,到最後,連你也
無法確定,那存留在你腦海裡的記憶,到底還是不是那真實的人。是的,你把情書留下
來了,經由奇妙的因緣,有位異國男子將信送到初戀情人身邊。可是你已經死了,只有
生命的毀滅才能讓一切解脫。而那送信的奇妙因緣,其實只是成就了別人的緣分,讓他
更有勇氣對感受到喜愛的另一位友子大聲示愛,這一切都跟你完全無關了。

如果你自認已經歷過不少人生波折,可考慮一個人到電影院看「海角七號」。如果你
容易感傷流淚,或許就不要帶現在的伴侶一起去,否則她會認為你的淚水不是為她而
留。當然你可以抗辯說,不,是人類的共同命運觸動了我。只是,想來她也不會輕易
相信。也許,看完電影後,當我們想起過往曾經辜負曾經背叛曾經懊悔來不及憐惜的
舊情人時,我們可以拿最終梁文音站在基隆港邊小鳥般惹人憐惜的畫面來取代。反正
記憶永遠是如此不真實,到最後你也分不清讓你在這些事情上感傷的到底是誰或誰了。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178
Back to top
Guest






PostPosted: Thu Oct 02, 2008 11:18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網站名稱:重灌狂人
網站站長:不來恩

「海角七號」經典台詞


http://briian.com/?p=5750

看完「海角七號」已經好幾天囉,不過還是有點跳脫不出來感覺(中毒了??),順便
整理一下這兩天逛網站蒐集到的「經典台詞」,給自己留念一下,每次看到這些台詞都
會再回想起之前的搞笑劇情啊~ 真有趣。

「我操你媽的台北!」
「阿彌陀佛,我不是土虱。我叫做水蛙,我沒錢!鏘~~」
「馬拉桑~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愛你愛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
「幹,誰說咱恆春沒人材!」
「你好,我叫洪國榮。我就是代表會主席…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吵架、打架、殺人、放火。」
「幹,我國寶捏!」
「這兩條都沒用到,甘ㄟ當剪掉?」
「來…這支給你搖!」
「日本人什麼都敢吃」
「你為什麼要欺負我」
「山啊BOT、土地BOT,現在連海阿要BOT」
「可是我真的不差」
「留下來,或我跟妳走」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Back to top
Display posts from previous: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MyNikko.com Forum Forum Index -> 文章收藏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Goto page 1, 2  Next
Page 1 of 2

 
Jump to:  
You can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Copyright © 2005-2021 MyNikk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ther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